环境中国 国际 “环境监测数字化应用主题论坛”圆满落幕,科技助力生态环境监测预警

“环境监测数字化应用主题论坛”圆满落幕,科技助力生态环境监测预警

广告位

5月15日 上海,由 Intersec Shanghai 组委会主办、a&s 传媒承办的 “环境监测数字化应用主题论坛” 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行。本次论坛聚焦环境监测数字化应用,汇聚了行业内众多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本次论坛旨在探索数字技术如何像 “地球的听诊器” 一样,精准捕捉生态脉搏,守护绿水青山。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伏晴艳女士出席本次论坛,并为活动致开场辞。她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也将进一步优化,在数据处理、模型预测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环境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依据。此外,伏院长呼吁各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能够深入交流、密切合作,共同探索环境监测数字化应用的新路径、新方法。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推动环境监测数字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伏晴艳

与此同时,伏院长还带来了“生态环境数字化应用现状和展望”的主题演讲。重点讲述了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支撑污染源监测执法闭环,通过AI大模型实现预测预报。

对于环境监测领域的未来发展,伏院长表示要发挥智慧监测和大数据监管模式在污染应对中的关键作用,打造环境-污染源天地空一体化的大气智慧监测体系。构建常态化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模式,加强多元数据智慧应用研究,提升测管联动能力。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应用技术科副科长易敏介绍了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在生态环境监测数字化应用方面的实践,包括环境质量监测及预警、污染源监测监控和质量管理与控制等系统的建设及大气污染AI预报和社会化服务智能监管等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探索。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应用技术科副科长易敏

分析了面临国家高标准、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核心要求和任务,并展望未来上海将围绕产数、管数、用数各环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自动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推进高光谱、环境 DNA 、机器视觉等先进监测技术融合应用,自动监测站房智慧改造和 “黑灯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拓展生态环境监测的智慧应用场景,构建“AI+环境监测”应用体系。

大华股份上海区域公共与民生行业解决方案总监王昆朋带来了 “多维感知数智AI监测系统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 的主题演讲。重点分享了大华股份智能物联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如森林草场、自然保护地、耕地及水利等行业的系列创新产品和技术应用。

大华股份上海区域公共与民生行业解决方案总监王昆朋

如在耕地生态监测领域,为了防止耕地被违规占用或破坏,大华股份支持4大类超20多种算法,包括施工特征识别、违建识别、夜晚场景识别等系列智能算法,能够为耕地生态监测实现高效研判,动态预警。

在水利生态监测方面,大华股份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洪水模型预演,提高自然灾害的应急效率。王昆朋强调,在生态环境领域,大华股份以创新AI守护生态、数智融合服务民生为发展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地伟业水利行业经理王国栋先生带来了 AR 水文及 AI 防汛监测新技术的分享。他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 AR 技术让水文监测更加直观。当 AR 系统在视频画面中识别到某河段水流异常湍流(可能预示堤坝渗漏),AI 算法同步分析该区域的水压、土壤湿度数据,若判定风险等级超过阈值,则自动触发 “AR 标注预警区域 + AI 生成抢险方案 + 短信推送责任人” 的全流程响应。这种 “视觉感知 + 数据计算” 的闭环模式,使防汛工作从 “人工盯防” 转向 “智能预判”。

天地伟业水利行业经理王国栋

宇视科技政府综合行业总监屈秀鹏先生分享了利用 AI 视觉大模型实现森林防火精准监测的经验。屈秀鹏先生表示,通过该技术可以在广袤森林中实现火点的 “精准识别和定位”,有效预防和应对森林火灾。

屈秀鹏详细介绍了宇视科技的 AI 视觉大模型具备 “自学习” 能力,可根据不同林区的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如季风方向、空气湿度)等参数进行本地化训练,提升模型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

他强调,AI 视觉大模型的价值不仅在于火灾预防,更在于推动森林防火从 “被动扑救” 向 “主动防控” 转型。通过长期积累的火险数据,管理部门可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火灾高发规律,提前部署巡护力量、清理易燃植被,从源头降低火灾风险。未来,随着模型与无人机、卫星遥感数据的深度融合,有望构建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森林生态安全的全维度守护。

宇视科技政府综合行业总监屈秀鹏

上海锋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售前经理韩兆君女士介绍了无人机如何赋能全域环境监测新范式。韩兆君女士提到,随着低空经济发展无人机正以“空天地一体化”创新模式重塑环境监测范式,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从“局部治理”到“全域智控”。

上海锋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售前经理韩兆君

通过无人机挂载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实现,可应用于覆盖大气污染精准治理、水环境智慧监管、无人机城市精细化巡检、突发污染事件处置四大核心场景,为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精准发现-智能预警-协同处置”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助力实现精准治污、科学管护的智慧环保新格局。

她强调,未来,随着电池技术、5G 通信与 AI 算法的进步,无人机有望实现 “长航时巡航、全自主作业、智能化分析” 的全链条升级,与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共同构成 “空天地海” 一体化监测体系,为环境治理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技术支撑。

在本次环境监测数字化应用主题论坛上,本次活动大气治理、数据融合、AI 视觉、智慧防汛、森林防火、无人机监测。这些技术正在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 “环境监测数字化应用主题论坛” 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行业智慧的深度碰撞,更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论坛汇聚的六大环境监测数字密钥 —— 大气治理数字化溯源、数据融合驱动决策、AI 视觉精准监测、智慧防汛技术革新、森林防火智能预警、无人机全域监测 —— 已勾勒出科技赋能环保的清晰路径。

面向 “双碳” 目标下的生态保护新需求,论坛传递出鲜明的行业共识: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破解环境治理复杂性、提升监管精准性的 “核心引擎”。未来,随着 5G、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与环境监测的深度融合,行业将加速向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全要素智能化分析、全流程闭环化治理” 演进。各方需以此次论坛为起点,构建 “政府主导、企业创新、学界支撑、公众参与” 的生态数字化协同体系,让技术创新更贴合环保实际需求,让数据价值充分释放于污染防治、生态修复、风险预警等场景,共同绘就 “数字赋能生态,科技守护绿色” 的美丽画卷。

我们坚信,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环境监测领域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将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 “关键密钥”。让我们携手以科技为笔、数据为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上书写更智慧、更可持续的未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环境中国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m.kimasshi.com/10411.html
广告位

作者: 边走边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23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524863#qq.com(把#改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